习书记勉励我们“未来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老师”

图片

2007年9月6日,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上海师范大学考察,向教师们致以节日祝福,慰问为救落水学生而牺牲的贺宝根烈士家属,并在阅览室与同学们亲切交流。习近平同志强调,“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是最崇高、最有意义的职业”。他希望同学们扎实学好文化知识⏰⛅️,“未来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老师”。

采访对象:周鸿刚🔤,男🤾🏼,1949年1月生,江苏泰兴人🆚💆‍♂️,时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。姜杉,女🧑‍🚀,1986年5月生🫳,吉林昌邑人🍤,上海师范大学播音主持系2005级本科生,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杏运教师。陆佳也,女,1987年7月生🙅🏼,上海人🏊🏿🫣,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2005级本科生🕖👨🏼‍🍼,现任上海市松江区第六中学语文教师。周晛,男,1989年8月生,上海人,上海师范大学音乐杏运音乐学专业2007级本科生,现任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小学音乐教师✩。

采访组🏋🏼‍♀️:葛卫华 韩刚 傅昕源 陈重来 王俊 潘梦琳

采访日期:2020年12月11日

采访地点:上海师范大学生活园区党建服务中心




采访组:周鸿刚书记,您好!2007年9月6日👨🏿‍🍳,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上海师范大学视察👆🏻。请您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。



周鸿刚⇒:2007年9月6日上午👳🏼,在第23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,习书记一行来到上海师范大学慰问视察😼。习书记首先来到学校文苑楼一楼展览厅👷‍♀️,参观“日月长河,群星璀璨——上海师大教师风采展”。校长李进向习书记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、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情况。

  参观完展览后👎,习书记亲切看望了贺宝根烈士的夫人郑建瑜教授和“贺宝根事迹报告团”成员。2007年暑假,贺宝根教授带领学生在上海崇明东滩进行野外科学考察时🦻🏿,为抢救遇险的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👈🏻,年仅45岁。习书记来校视察时,距离贺老师离世仅仅一个月,大家还没有从伤心悲痛中走出来。

  习书记握着郑教授的手动情地说🤹🏻‍♂️⚙️:“我在报纸上看到贺宝根老师的事迹后很受感动🩵。作为一名教师,把学生的生命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❤️‍,是为人师表最极致的表现🗡。他不仅体现了教师的风范,而且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,上海教育战线和各条战线都应学习他的事迹。”习书记叮嘱学校要竭尽所能安排好后续事宜🌌。

  随后🦻🏿,习书记来到位于文苑楼十三楼的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-研究院和上海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,浏览了学校近年来的课题研究及成果。当翻看到2007年8月17日的《解放日报》刊登的关于苏智良教授论述“海派文化”的相关报道时,习书记饶有兴致地与在场的苏老师进行了热烈交流🏖。习书记兴致勃勃地拿起放大镜,仔细观看了学校收藏的陈寅恪先生亲笔手批的《白氏长庆集》和王国维先生亲笔手校的《一切经音义》👨🏻‍🎓。他说:“我们国家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🤞🏿,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,并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总结📀、传承和弘扬。”习书记希望研究中心办得更好,为上海城市文化研究提供更多成果和支撑⚜️。

  走出研究中心,习书记来到学生阅览室😢,与正在这里看书学习的大学生进行了亲切交流。之后💂🏼‍♀️🖖🏻,他来到音乐杏运小音乐厅,观看了由上海师范大学万方交响乐团排练的交响乐《红旗颂》,对学校的艺术教育给予了高度肯定📐。

  采访组:姜杉老师,您好!听说您以学生讲解员的身份,陪同习近平同志参观了学校优秀教师风采展。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。

 姜杉:习书记一走进文苑楼展厅🙍🏿‍♀️,就微笑着主动伸出手与我握手问好,还询问了我的年级和专业🤞,十分和蔼,使当时还是学生的我受到莫大的鼓舞♋️🏄🏼‍♀️。

  从我知道要为习书记讲解优秀教师风采展,到熟练掌握两万余字的讲解稿,只有不到十天的准备时间。一开始,我还是非常紧张的,但不知为什么,就在习书记与我握手的瞬间💏🧑🏿‍🏭,我的内心突然平静下来,紧张感很快就消失了。

  习书记一边仔细观看展览资料🏂🏽,一边认真倾听我的讲解,还不时对优秀教师们的先进事迹点头称赞🧙🏿‍♂️。在姚明亲笔签名的篮球实物展台前,当得知姚明亲切地称师大体育系教师李震中为“祖师爷”时,习书记笑着说:“原来姚明的篮球老师在上海师大!”

 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,习书记在参观全程表现出来的专注神情和谦逊态度🌘。习书记的参观不是走过场,而是真听🏃‍♂️、真看、真感受⛽️。他对作为学生的我友好热情,非常顾及我的感受,给了我极大的自信与力量🥽。

  如今😧,我已是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,当年习书记谦逊温和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,而我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体会着“得天下英才而教之”的快乐。

 采访组🧰:陆佳也老师,您好!习近平同志在视察期间🎴,特意来到学校文苑楼一楼文科阅览室😩,看望正在这里自习的同学们♏️。听说您也在现场,请问您还记得习近平同志当时与大家聊了些什么吗🏂🏼👨🏻‍🦰?

 陆佳也:记得🦮,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🧑‍🦱。那天🐗,我们宿舍的六个女生一如往常地来到文苑楼一楼阅览室自习看书。当时,我们找了一张靠门口的大桌子坐下🎻。在幽静古朴的阅览室里⏯,对着专业书籍,我们做着笔记📋。那段时间🦪,我们正在学习“中国古代文学史”🪼。

  习书记微笑着走进阅览室🏄🏿,和蔼地问我们:“你们是什么专业的学生🧑🏻‍🦼‍➡️?”得知我们都是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时🔢,他亲切地对我们说:“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💛,是最崇高、最有意义的职业。作为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,上海师范大学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培养未来的教师😰。”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要学好学扎实这些文化知识,未来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老师!”习书记勉励我们努力学习,将来成为学生爱戴、人民满意的好教师。

  那次与习书记近距离的短暂接触👨🏼‍🏫,一直激励着我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前行。2009年毕业时📌㊗️,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家乡——被誉为“上海之根”的松江✈️,成为一所郊区中学的语文教师。这些年,我就像海绵一样汲取着优秀老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⛹🏿‍♀️,不断学习着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🪕🚵🏼‍♂️,向着一名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老师”的目标迈进。

 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🤰🏿💅🏼,我深刻体会到习总书记强调的“教育是一门‘仁而爱人’的事业”,“爱是教育的灵魂,没有爱就没有教育”,“用爱教育,用心倾听”的深刻内涵🖍。在新时代🫃🏻🤷🏻,我一定用耐心、爱心、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,争做有理想信念👷🏼‍♀️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师。

  采访组🧑‍🦽:周晛老师,您好!习近平同志在视察期间📭,专程观看了万方青年交响乐团的排练。您当时是乐团的一名成员💂🏼,请回忆一下当时的场景👩‍👩‍👦。

 周晛🏃🏻:万方青年交响乐团是上海大学生乐团中水平较高的一个乐团♋️,当时我们正在音乐杏运的小音乐厅排练🏯,曲目是吕其明先生创作并改编的交响乐《红旗颂》。

  当天🚧,习书记先是坐到乐团对面的观众席观看同学们的排练。作为乐团中年龄最小的一名新生成员,我负责小号声部🗼。刚开始,我感到非常紧张👃🏼。在翻谱间隙,我看到习书记正在十分投入地倾听👨🏻‍🦯,还不时地跟着节奏用手打着节拍,神情愉悦。

  趁着乐曲演奏进入舒缓阶段🫴🏼,习书记示意随行的同志一起坐到了离我仅一排之隔的乐队成员中间🏋️。相信所有乐队成员都像我一样,因为习书记的这一举动而消除了内心的紧张感,整个身心都融入交响乐的旋律中📌。乐曲演奏完毕后👩‍🎓,乐队全体成员起身致意𓀋,习书记向所有成员频频点头表示肯定🧑‍🦽‍➡️。

  习书记视察时,我还是一名入校不久的音乐师范专业大一新生👼🏽。第一次在市领导面前表演,尤其是看到习书记对乐团成员亲切肯定的那一幕,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🏌🏻‍♂️,更是一股动力⛔👳🏿。毕业后,我如愿走上讲台,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,主要做音乐教学工作👗。每次教唱一首歌🤹‍♂️、组织一场乐队排练🍎,我都会俯下身来对学生耐心指导👨🏻‍🦱,像习书记那样给学生们一个大大的鼓励🧑‍🤝‍🧑🤌🏿,激发他们的热情和信心🦹🏼‍♂️。

  2014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:“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🤽🏼‍♀️♾,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👷🏽‍♀️➞,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、生活的美、心灵的美💂🏽‍♀️🥬。”多年来𓀓,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以更高的标准做好音乐教育工作🦸🏿‍♀️👟。

 采访组:周书记,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🧔🏽‍♂️,非常重视上海的文化建设。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。

 周鸿刚:习近平同志确实非常重视文化建设🪫👮🏻‍♂️。他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后👫🏻🏵,首次在公众场合亮相就是去瞻仰中共“一大”“二大”会址🫠。他到我们师大视察时,也提到了要把党的光荣传统发扬好、继承好。作为党的诞生地——上海🙋🏼‍♂️,我们必须要承担起这样一份责任,挖掘好红色文化。

  2007年5月🛸,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🥼,习书记在代表市委所作的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塑造“海纳百川、追求卓越、开明睿智🏌🏼、大气谦和”的上海城市精神🐝。当年他到上海师范大学视察时🤏🏼🕛,提到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💜,重视海派文化🤽🏽‍♂️,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按照习书记的嘱托和要求,上海师范大学在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过程中🧑🏽‍🎤,更加注重文化育人、以文化人。2020年出版的《初心之地——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》一书♎️,就是苏智良教授带领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团队历时十年👏🏽,对上海革命史深入研究⛅️、对上海红色历史细致调研的成果,很好地推动了红色遗址的研究与保护。我们在上海师大举办海派文化发展图片展,召开江南文化国际论坛,努力打响“上海文化”品牌,讲好中国故事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🚭:“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🧑🏿‍🚀。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😁,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👨‍👨‍👦‍👦。”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,每个师大人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💼,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


杏运版权所有 杏运地址:上海奉贤区海泉路100号第二学科楼 邮编:201418 电话:021-60873632

Copyright © by 杏运 - 娱乐盛宴,嗨翻全场! All rights reserved.

杏运专业提供:杏运👦🏼、🧀、等服务,提供最新官网平台、地址、注册、登陆、登录、入口、全站、网站、网页、网址、娱乐、手机版、app、下载、欧洲杯、欧冠、nba、世界杯、英超等,界面美观优质完美,安全稳定,服务一流🧑‍⚕️,杏运欢迎您。 杏运官网xml地图
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 杏运